泡排剂(泡沫排水剂)的使用效果不仅取决于药剂选型,还与使用方法的规范性、注意事项的把控密切相关。合理的使用方法能最大化发挥其排液效率,而忽视注意事项可能导致药剂失效、井筒堵塞甚至影响油藏产能。以下是详细的使用方法与核心注意事项:
一、泡排剂的使用方法(分场景规范操作)
根据油藏类型(气井、气水井、稠油井等)和积液特性,泡排剂的注入方式、浓度控制、操作流程需针对性设计,核心目标是 “均匀生成稳定泡沫,高效携带积液至地面”。
1. 注入方式选择(核心环节)
需根据积液生成速度、井筒结构(直井 / 水平井)选择注入方式,确保药剂与积液充分混合:
注入方式 | 适用场景 | 操作要点 |
---|---|---|
连续注入 | 积液生成稳定的气井、气水井(如日产液量稳定) | - 用计量泵将泡排剂按恒定浓度(0.1%~1%)持续注入井筒(油管或环空); - 注入压力略高于井筒压力(0.5~1MPa),避免积液反灌; - 配套流量控制系统,确保每小时注入量稳定(如 10~50L/h,根据井容调整)。 |
间歇注入 | 积液量波动大的低产井、季节性积液井 | - 按 “积液量 ×0.3%~0.8%” 计算单次注入量(如积液 50m³,单次注入 150~400L 药剂); - 注入周期根据压力数据调整:井口压力下降 5%~10% 时补注,通常每日 1~2 次; - 注入后关井 1~2 小时(让药剂充分溶解发泡),再开井生产。 |
井口投加 | 简易井口装置、偏远低产井(无连续注入设备) | - 采用固体泡排剂(缓释型)或液体药剂人工投加; - 固体药剂需破碎成颗粒(直径<5mm),避免堵塞投加口; - 液体药剂通过井口加药阀缓慢注入,投加后开井时需缓慢升压(防止药剂被气流冲散未发泡)。 |
分段注入 | 水平井、定向井(存在积液死角) | - 在水平段不同靶点(近井端、中端、趾端)设置注入点,按 “远端浓度高于近端” 原则分配药量(如趾端浓度 0.8%,近井端 0.3%); - 配合井筒监测(如光纤测温),确保泡沫覆盖全水平段,避免局部积液残留。 |
2. 浓度控制(关键参数)
泡排剂浓度直接影响泡沫稳定性与成本,需根据积液性质动态调整,避免 “浓度过高浪费、过低失效”:
- 基础浓度范围:常规井 0.1%~0.5%;高矿化度 / 高含蜡井 0.5%~1%(盐离子、蜡质会消耗部分药剂,需提高浓度)。
- 计算方式:单次注入量 = 积液量 × 目标浓度(如井筒积液 100m³,按 0.5% 浓度需注入 500L 药剂)。
- 调整依据:
- 若泡沫在井口快速破裂(半衰期<15 分钟),浓度提高 20%~30%;
- 若产出液中泡沫过多(导致气锁),浓度降低 10%~20%。
3. 配套设备与操作流程
- 必备设备:计量泵(精度 ±5%)、药剂储罐(带搅拌装置,防止分层)、注入管线(耐腐蚀材质,如不锈钢)、压力传感器(监测注入压力)。
- 标准操作流程:
- 前期准备:检测地层水矿化度、温度,确认药剂与积液的配伍性(提前做混合实验,无沉淀 / 分层);
- 药剂配置:按浓度将泡排剂与清水(或地层水)在储罐中搅拌均匀(搅拌时间≥30 分钟);
- 注入启动:先开注入管线阀门,再启动计量泵,缓慢升压至设定压力(避免压力骤升导致药剂冲击分解);
- 过程监测:实时记录注入量、井口压力、产液量,每小时观察泡沫排出状态(均匀发泡为正常);
- 停注操作:先降低计量泵流量,再关闭阀门,避免管线内残留药剂冻结 / 沉淀(尤其低温井)。
二、使用注意事项(规避风险与提升效率)
1. 环境与井筒适配注意事项
- 低温环境(如东北油田冬季):
- 液体药剂需伴热保温(管线温度≥10℃),防止冻结分层;可添加防冻剂(如乙二醇,添加量 5%~10%);
- 固体药剂储存需防潮(避免结块无法投加),投加前预热至 5℃以上(提升溶解性)。
- 高温高盐环境(如西部油田):
- 注入管线需耐高温(>100℃),避免药剂因高温分解;
- 定期检测地层水矿化度,若 TDS 突然升高(如雨季),临时提高螯合剂(如 EDTA)添加量(5%~10%),维持泡沫稳定性。
- 含腐蚀性气体(H₂S/CO₂):
- 选用耐酸型泡排剂(如含胺类抗腐蚀成分),注入设备需做防腐处理(如管线镀镍);
- 每周检测药剂 pH 值,若 pH<5,及时补充缓冲剂(如碳酸钠),防止药剂失效。
2. 药剂兼容性与安全操作
- 与其他药剂的配伍性:
- 若同时使用缓蚀剂、清蜡剂,需提前做混合实验(观察泡沫半衰期变化),避免因化学反应导致泡沫破裂(建议两种药剂注入间隔≥24 小时);
- 含蜡井中,泡排剂需与防蜡剂同步注入时,优先选择 “泡排 - 防蜡复合型” 药剂(减少配伍风险)。
- 安全防护:
- 操作人员需佩戴耐酸碱手套、护目镜(部分药剂含表面活性剂,可能刺激皮肤);
- 药剂储存远离火源(液体药剂多为易燃物),配备消防器材(如干粉灭火器);
- 误接触皮肤需立即用清水冲洗,误入眼睛需就医处理。
3. 效果监测与调整
- 日常监测指标:
- 泡沫状态:井口观察泡沫颜色(乳白色为正常,发黑可能含过多原油,需提高抗乳化成分)、持续时间(单次发泡应覆盖完整排液周期);
- 生产数据:日产液量(提升≥30% 为有效)、井底回压(下降≥0.3MPa 为达标)、产气量 / 产油量(稳定或上升)。
- 异常处理:
- 若注入后产液量未提升:检查药剂浓度是否过低,或注入点是否偏离积液区(水平井需调整分段注入比例);
- 若井筒压力异常升高:可能因泡沫过多导致 “气锁”,立即降低浓度并延长关井时间(让泡沫逐步排出);
- 若药剂消耗过快:排查是否地层水矿化度过高(盐离子消耗药剂),或管线泄漏(需检测注入量与井口产出量差值)。
4. 环保与储存要求
- 环保合规:药剂生物降解率需≥80%(符合油田环保标准),避免直接排放含药剂的废液(需经处理达标后排放);
- 储存规范:
- 液体药剂:储罐需加盖密封(防止挥发),低温地区加保温层,高温地区避免阳光直射(储存温度 5~35℃);
- 固体药剂:包装需防潮(如双层塑料袋 + 纸箱),堆放高度≤3 层(防止底层受压结块),保质期内使用(通常 1~2 年)。
三、总结
泡排剂的使用需遵循 “适配注入方式 + 精准浓度控制 + 全程监测调整” 的原则,核心是让药剂在井筒内均匀生成稳定泡沫,高效携带积液。同时,需针对低温、高盐、腐蚀性环境做好防护,重视药剂兼容性与安全操作,才能在保证效果的前提下,降低成本与风险。对于复杂井型(如水平井、高含蜡井),建议结合现场数据动态优化方案,必要时联合药剂供应商提供技术支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