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温助排剂核心定义

一、核心定义与作用原理

1. 定义

常温助排剂本质是低分子量表面活性剂或复配体系,区别于 “高温助排剂”(适配 80℃以上油藏),其分子结构更简单(无需耐温官能团),在常温下即可快速吸附于气 - 液、液 - 固界面,通过改变界面特性实现 “助排” 功能,主要应用于浅层油藏(埋深 < 2000m)、常规气井或常温井筒作业。

2. 作用原理(三大核心机制)

常温助排剂的效果依赖对 “界面张力” 和 “润湿性” 的调控,具体可拆解为 3 步:

降低界面张力:

助排剂分子的亲水基团(如 - COONa、-O-(CH₂CH₂O)ₙH)朝向水相(残液),疏水基团(如 C₈-C₁₂短链烷基)朝向油相或气相,将残液与原油 / 天然气的界面张力从 30-50mN/m 降至 10⁻²-10⁻³mN/m(常温下),大幅减少残液在岩石孔隙中的 “黏附阻力”,使其更易随油气流动排出。

改善岩石润湿性:

多数油藏岩石(如砂岩)常温下为 “水湿” 或 “中性润湿”,残液易附着在岩石表面形成 “水膜” 堵塞孔隙。助排剂可通过吸附改变岩石表面电荷,将 “水湿” 转为弱油湿或中性润湿(接触角从 < 90° 增至 90°-120°),减少残液在岩石表面的滞留量(滞留率可从 30% 降至 10% 以下)。

破坏乳液稳定性:

作业残液与原油易形成 O/W(水包油)或 W/O(油包水)乳液,导致残液难以分离排出。常温助排剂可吸附在乳液界面,破坏乳化膜结构,促进油水分层,使残液更易单独返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