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温助排剂主要分类及特性对比

主要分类及特性对比

常温助排剂按化学结构可分为单一型和复配型,其中复配型因性能全面,在油田中应用占比超 80%。不同类型的特性差异直接决定其适用场景,具体对比如下:

类型 代表物质 核心特性 适用条件 优缺点对比

阴离子型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(SDBS)、脂肪醇醚硫酸钠(AES) 界面张力降低能力强(常温下可至 10⁻³mN/m);成本低 地层水矿化度 < 5×10⁴mg/L(低矿化度);无强阳离子药剂(如黏土稳定剂 DTAC)的场景 优点:活性高、价格便宜;缺点:耐盐性差(高矿化度易析出)、与阳离子药剂配伍易沉淀

非离子型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(AEO-9)、烷基糖苷(APG) 耐盐耐硬水(矿化度 < 15×10⁴mg/L 可用);与阴阳离子药剂兼容性好 中矿化度地层;需与缓蚀剂、黏土稳定剂复配的作业(如酸化) 优点:配伍性优、耐盐稳定;缺点:界面张力降低能力较弱(仅至 10⁻²mN/m)、低温易凝固(需加热溶解)

两性离子型 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(CAB)、月桂酰胺丙基羟磺基甜菜碱(LSB) 兼顾阴离子活性和非离子稳定性;对皮肤刺激性低 高矿化度(<20×10⁴mg/L)、敏感地层(如低渗透易伤害地层);环保要求高的场景 优点:耐盐耐碱、配伍性极佳、生物降解率高(>90%);缺点:成本高(是阴离子型的 2-3 倍)、常温溶解速度慢

复配型 阴离子(AES)+ 非离子(AEO-9)+ 助溶剂(乙醇) 综合性能优(界面张力低、耐盐、易溶解);可按需调整配方 绝大多数常温油田作业(压裂、酸化、完井);复杂地层(如混合矿化度、多药剂联用) 优点:适配性广、效果稳定;缺点:配方需定制(需实验室调试)、批量生产需控制配比精度

核心应用场景(以油田作业为主)

常温助排剂的应用需紧扣 “常温作业” 和 “残液排出” 需求,核心场景包括压裂、酸化、堵水调剖,不同场景的使用方法和目标差异显著。

1. 压裂作业助排(最主要场景)

适用场景

浅层油气井(埋深 < 2000m,地层温度 25-35℃)压裂后,需排出胍胶压裂液残液(滞留会导致渗透率下降 20%-50%),尤其适用于低渗透砂岩油藏。

使用方法

添加时机:在压裂液 “交联阶段” 加入(避免过早添加影响交联效果),作为 “助排添加剂” 与压裂液混合;

浓度控制:单一型助排剂(如 SDBS)浓度 0.8%-1.5%,复配型(AES+AEO-9)浓度 0.5%-1.0%(浓度过高易导致压裂液破胶不完全);

注入流程:随压裂液一同泵入地层,压裂结束后关井 12-24 小时(焖井,让助排剂充分吸附),再开井排液;

效果指标:残液返排率需≥80%(通过井口计量排液量计算),地层渗透率恢复率≥90%(岩心流动实验验证)。

关键注意事项

避免与 “破胶剂” 冲突:若使用过氧化物破胶剂(如过硫酸铵),需选择耐氧化的助排剂(如 APG,避免 AES 被氧化失效);

低渗透地层需控制浓度:浓度≤1.0%,防止助排剂吸附在岩石表面堵塞微孔。

2. 酸化作业助排

适用场景

常温碳酸盐岩油藏(如灰岩)酸化后,排出盐酸 / 土酸残液(残液中的 Ca²⁺、Mg²⁺易形成水垢堵塞地层)。

使用方法

配方设计:采用 “非离子型助排剂(AEO-9,0.5%)+ 缓蚀剂(如咪唑啉,1.0%)+ 铁离子稳定剂(柠檬酸,0.3%)” 复配,避免阴离子助排剂与酸液中的金属离子反应;

注入方式:酸化前先注入 “前置助排段塞”(助排剂浓度 1.0%),预吸附岩石表面;酸化后注入 “后置助排段塞”(浓度 0.8%),推动残液排出;

监测重点:排液过程中检测 pH 值(残液 pH 从 1-2 升至 5-6 时,说明残液基本排净),避免残酸长期滞留腐蚀套管。

3. 完井 / 修井作业助排

适用场景

常温井筒(井口温度 20-30℃)完井时,排出钻井液、洗井液残液;或修井后排出修井液,防止液体污染储层。

使用方法

简单作业:直接将助排剂(如 CAB,浓度 0.3%-0.5%)加入洗井液,循环洗井后开井排液;

复杂井(如水平井):采用 “分段注入”,在水平段每 500m 注入 1 段助排剂溶液(浓度 0.8%),利用重力辅助残液向井筒汇聚;

效果验证:排液后检测产出液的含固量(<0.1% 为合格),确保残液无固体颗粒滞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