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因素 1:水质适配性差(最常见)
关键问题点:地层水 / 注入水的硬度(钙镁离子)、含油量、pH 值超标,与泡排剂成分冲突。
例:钙镁离子>500mg/L 时,会与阴离子型泡排剂反应生成沉淀,破坏泡沫结构;含油量>5% 时,油分会吸附在泡沫膜表面,加速泡沫破裂。
对失效的影响:泡排剂无法形成稳定泡沫,半衰期缩短至 10min 以内,甚至直接失去起泡能力。
应对方案:
先检测水质(硬度、含油量、pH),高硬度水选抗钙镁型泡排剂(含螯合成分);
高含油井先做破乳预处理,再搭配耐油型泡排剂。
二、因素 2:与井下其他药剂配伍冲突
关键问题点:与缓蚀剂、杀菌剂、脱硫剂等混合使用时,成分发生化学反应。
例:阳离子缓蚀剂与阴离子泡排剂会发生电荷中和,导致两者均失效;部分杀菌剂(如季铵盐类)会破坏泡排剂的表面活性基团。
对失效的影响:泡排剂活性降低 50% 以上,起泡量骤减,甚至产生絮状物堵塞管线。
应对方案:
提前做药剂配伍试验(按现场浓度混合,观察 24h);
优先选 “多功能兼容型” 泡排剂(如自带缓蚀成分的产品)。
三、因素 3:储存条件不当
关键问题点:储存温度过高(>35℃)、光照直射、容器密封不严(进水 / 进杂质)。
例:高温会导致泡排剂中的表面活性剂分解,有效成分含量下降;杂质混入会成为泡沫 “破裂核心”,加速泡沫衰减。
对失效的影响:储存 1 个月后,泡排剂失效速度加快 30%,现场使用时泡沫稳定性显著下降。
应对方案:
储存于阴凉通风处(温度 5-30℃),避光密封;
开封后 15 天内用完,剩余药剂需过滤后再使用。
四、因素 4:加药方式 / 剂量不合理
关键问题点:加药剂量不足、加药不均匀(间歇加药间隔过长)、未匹配井况调整剂量。
例:深井(>2000m)若按浅井剂量加药,井下泡排剂浓度过低,无法形成有效泡沫;间歇加药间隔超过 8h,井筒积液重新堆积,泡排剂 “刚起效就被稀释”。
对失效的影响:泡排剂无法持续发挥作用,排水效果时好时坏,表现为 “短期有效,很快失效”。
应对方案:
按井深 / 积液量计算剂量(深井剂量比浅井高 20%-30%);
深井建议连续微量加药(如用加药泵控制流速),浅井可缩短间歇加药间隔(≤6h)。